当前位置: 首页 经验资讯 育儿经验 家长在家怎样辅导学前班孩子的学习

家长在家怎样辅导学前班孩子的学习

更新时间:2024-04-27 23:49:30

(1)家长在家怎样辅导学前班孩子的学习

  1、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。

  2、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,“早上好,请,谢谢,晚安”等等。

  3、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。

  4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,用耐心、用爱心、用开心,心是长着眼睛的。

  5、不要为了提醒孩子,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。

  6、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。

  7、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,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: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;引导孩子积极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。

  8、给孩子讲故事,要有耐心,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。

  9、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,想让孩子去实现。

  10、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,不要护孩子的短。

(2)怎样辅导三年级上册语文

  1、营造良好的语文氛围。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,就是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。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能牵动孩子想学习的心,一方面能为老师的教学提供积极的条件,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,从而受到感染。像/卓/越/老/师/经/常/会和学生分享好词好句,还会通过多媒体用图像、声音、动画等形式展现,让/学生多受优美词句的感染,在写作中能运用。

  2、学会归纳概括。孩子上了三年级后,语文答案不再是在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了,而是慢慢会考验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,出现了概括类型的题目。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好坏与否,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程度。

  3、阅读不是要东一点,西一块的拼凑,而是要掌握其共性,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,从而提高阅读成绩。可以训练孩子从找文章的六要素开始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时间、经过、结果,再将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。慢慢的,孩子也能找到文章的重点,进行总结归纳。

  4、了解作文的“套路”三年级要开始进行作文的撰写,不少孩子刚开始都容易写成流水账,这样的作文分数自然不高。其实写作也有“套路”可言,比如审题的时候,可以按照五要素补充题目:谁、什么、何时、何地、何方式,从而扩宽作文题目,思考作文写作方向。写作也有技巧可言,多了解这类的写作技巧,能让作文的条理变得清晰明了。

  5、平时多积累。是考验字词运用的学科,孩子平时保持积累的好习惯,比如可以将看到的好词好句记在本子上,运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,写作时则能加以运用。

(3)怎样辅导一年级下册孩子学数学

  1、首先是家长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要了解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,根据生理发展规律,理解力尚处于低弱阶段,数学的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的。学校一堂课下来,不一定能够听懂,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做家庭作业时给予适当的辅导。辅导时注意以下四个方面。

  2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辅导孩子做练习题时,帮孩子多读几遍题,在读题时有意识地用语气读出需要理解、分析的重点,不要着急去讲,甚至很快说出答案,要给孩子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。磨刀不误砍柴工,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,直接影响着他一生在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,要慎之又慎。

  3、要善于运用成长规律中的关键期。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,而此时的理解力却很薄弱,所以我们要对孩子的记忆力善加运用。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,认为记忆力适合文科的学习,理科用理解力就可以了,殊不知理科大量的公式、定律、口诀,也是需要背诵记忆的。如果在一年级时让孩子通过背诵或者反复多次的速算训练,能够熟记二十以内加减法表,孩子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都会大大提升,有利于建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。

  4、会玩会学,寓教于乐。要给孩子一个数学原来这么有趣的第一印象。多与孩子做数学游戏、数字游戏,比如:用拍手歌的方式记加减法口诀;用各类手指操游戏、身体活动游戏练习按规律数数;画、剪、摆各种图形等。

  5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,随时随地训练数学思维。上下楼梯数台阶练习对物数数;买东西时、做家务时、走路时,都可以数数、算加减法等。只要善于发现,处处都有锻炼孩子数学思维的机会。孩子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,我们就要让他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,把作业中的问题,转换成具体形象的日常生活情景。比如:”咱家窗台上摆了4盆花,地上还有5盆,一共多少盆?““爸爸买了8个苹果,我们3个每人吃了一个,还剩几个?”让孩子直观地理解加法、减法的概念。

  6、还有一个态度方面的问题,那就是尊师重教!我们小时候上学,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:科目成绩高低与对课任老师的喜欢程度成正比。所以,我们在孩子面前,要做好尊师重教的榜样。孩子天生有对老师的敬畏感,我们要保护好这种赤子之心,孩子会一生受用不尽。

  7、作为父母要用心去观察孩子、了解孩子,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,既不拿孩子的短处跟他人的长处对比,也不炫耀孩子的长处。家长的一言一行,孩子都看在眼里,印在心里,对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。

实用工具